一件不起眼的工具,一经巧妙的改装,手动变成电动,效率提高数倍。这样的事情不是发生在科研单位、生产厂家,而是发生在弥勒供电公司施工人员的身上。他们通过小发明、小改革,让这个传统的工器具得到了“重生”。
传统小葫芦 手动变电动
葫芦是起重作业常用的机具,是一种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的起重机械。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新装或更换变压器,或组立水泥杆等起重作业,通常采用手拉葫芦进行吊装。
在弥勒县的农网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最喜欢使用葫芦的工具,但它最大的弊病是提升速度比较缓慢、效率低。
如何让葫芦动作快一些,效率高一些,施工更安全一些呢?弥勒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弥勒项目部经理蒋宏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为改变常规吊装作业费力耗时的手动收放链条方式,蒋宏和他的团队红河供电局弥勒第一项目部QC小组开展了收放手拉葫芦链条方式的项目研究。
一般情况下,10千伏农网立一棵水泥杆子,需要几个人来配合,光操作葫芦就要两个人,起吊1基12米水泥杆,需40分钟,手拉动葫芦,每10分钟就要更换人。因此人力收放葫芦链条吊装方式存在浪费人力资源、施工吊装效率低,收放链条速度不匀速,葫芦吊装过程中存在人身安全风险。
于是,他们发挥QC小组技术上的优势,改变施工吊装技术思维,进行技术攻坚,在原来工具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125cc摩托车发动机作为动力元件替代人力拉动链条,一项技术革新就这样完成了。
蒋宏介绍,手拉葫芦链条作业组立一棵12米水泥杆需40分钟,而电动葫芦作业最多15分钟,而且不费人力,安全可靠。以吊立40基12米水泥杆为例,采用新研制的工具需要2人2天,而采用人力需要4人4天方完成。2014年,在农网施工现场已经有4台改进过的葫芦工具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立杆的工作效率。
2014年12月23日,弥勒项目部QC小组《收放手拉葫芦链条新型工具的研制》成果在贵阳成功发布,最终荣获南方电网公司2014年度基建优秀QC小组成果发布会一等奖。
创新出成果 立杆好帮手
“传统的立杆方式费时费力,没有半个小时,根本立不起来。有了电动葫芦,情况不一样了。”
1月21日,在弥勒朋普镇10千伏锁龙寺065线改造工程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罗智文正在将这项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立杆工作中。
罗智文指着一台类似箱子大小的机器说:“这就是创新小改造的成果,我们目前主要用它来进行立杆作业,整个作业过程就是靠这台小机器。”
机器虽小,用途却很大。这台由两个正转、反转倒链轮以及一个小型发动机组成的电动葫芦是成为了立杆作业的好帮手。罗智文对这项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立杆中起到的作用给了大大的赞赏。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倒链轮“擦擦擦……”的声响,链条转动起来,一棵12米的电杆随着链条开始向上不断移动,就在两个施工人员的操作下,仅仅15分钟的功夫,一棵电杆就被立起来了。
“以前光拉杆要半个小时,需要更换3至4人轮流拉动葫芦链条,才能将电杆提起来。”
“现在两个人操作,一个主要操作机器,另外一个配合主要人员操作,速度快,省人力,轻巧,容易搬动,而且不选地形环境”。
采用人力拉动葫芦链条立杆,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少则4人,多则6人,是个力气活。
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阮红文说:“从事这个立杆作业也有好多年了,不仅累,而且长期这样,连自己的腰部都会受损。”
阮红文还说,在整个立杆环境过程中,用葫芦起吊电杆的过程是最大的危险点。以往的操作模式都是人力拉动葫芦链条带动电杆上升,这个往往会因为葫芦的机械故障或者人力在拉动中产生抖动的过程,容易造成电杆的晃动,影响扒杆的稳定性,造成一些倒杆事故。”而现在电动的葫芦就克服了这个问题。(陆永忠、张琳芸)